走进云阳镇古寺村,四周群山环绕,满目葱茏,蜿蜒的公路盘山而上。而古寺村就“藏”在这群山之中。

春日的暖阳洒进村里,漫山遍野的猕猴桃藤蔓挂满了花骨朵儿,在满是藤蔓的猕猴桃架子底下,村民们沐浴着春日的阳光,开始了一天的忙碌。

“现在的日子是真的好!有事做,有奔头!”60岁的贫困户李如珍这时正在自己的猕猴桃地里忙着除草。她说,干完自己地里的活,她还要到村里的猕猴桃基地干活,每天都有事儿做,日子充实又满足。如今她早已脱下了贫困户的“帽子”。

然而,就在几年前,古寺村还是大家眼中的“穷乡僻壤”之地,让人头疼的“空壳村”,是县里的深度贫困村之一。

古寺村本是由原来的水洞、民建、九华3个自然村落合并而成,有10个村民小组,村里共978户3298人。但村民因受困于青山而受穷,纷纷走出了大山,在家常住的只有172户584人。

2014年开始,随着脱贫攻坚工作扎实推进,县农业农村委对口帮扶古寺村,找出“症结”,治疗“顽疾”。基础设施逐渐完善、产业从无到有、飞出去的“金凤凰”飞回大山……依托脱贫攻坚战,古寺村搭上了时代的快车,沐浴着时代的春风,实现了华丽转身。

修路:打破大山“屏障”“天堑”变通途

“提起上半辈子就是一个‘苦’字。”李如珍是个外来媳妇,前夫因意外去世,自己唯一的孩子也因病去世,剩下她一人独自生活。后来,她与古寺村的乡村医生任小二结识,嫁入了古寺村。

“其实刚嫁过来的时候,村里的条件比我原来所在的地方要好。”李如珍说,古寺村虽地处偏远,平均海拔达到1000米,但生态环境好。当时村里种植的“高山蔬菜”很出名,县城还未搬迁前,村民挑着蔬菜到老县城集市去卖,总是还没到集市就被一抢而空。

虽有较好的生态资源,但随着县城的搬迁,古寺村在发展的道路上掉了队。

古寺村距离老县城云阳镇有35公里,李如珍说:“以前村里没通路,到镇上要走两个多小时的山路,到山脚再坐车,一路颠簸。”

“山高谷深路难行,肩挑背驮靠脚劲,一步一滴汗,一脚一声哼。”这是古寺村当年的真实写照。

随着县城的搬迁,古寺村距离新县城更是远达75公里。村民们种植的农作物运不出去,交通成为了制约古寺村发展的最大瓶颈。

2001年,村里开始挖路,用了8年的时间终于挖通了到镇上的“毛路”。“路是通了,但这条路又窄又偏僻,大车还是进不来。”2017年,驻村第一书记张建第一次来到古寺村,就意识到修路的重要性。他说,山高谷深、路狭崎岖的地理条件,隔绝了这里的“致富梦”。在这里,女儿嫁出去易,媳妇娶进来难。“金凤凰”一旦飞出大山,再也不愿回头。

“想致富,先修路。”张建认为修路、兴业是振兴古寺村的主要办法。而且,修路是古寺村目前发展的第一要务。

于是,驻村工作队和村支两委积极协调,向上争取项目与资金,科学制定修路计划等。随后,施工队进了村,古寺村内机器轰鸣,一派繁忙!到2019年,全村已硬化公路16.3公里,人行便道23公里,修建耕作便道20.6公里,古寺村不再“出行难”。此外,村里还整治了山坪塘28口,整修渠堰6.2公里,新修了人饮池25口,铺设管网6万余米,家家户户都用上了自来水;村里还对126户在家农户的房屋进行了改造及维修加固。如今,出行、耕作、用水、住房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基础设施逐步完善,脱贫之路就此铺就,村民的生活有了继续向前的方向。

兴业:围绕“绿色生态” 鼓起“钱袋子”

路通了,为全村发展注入了动力。但要彻底撕掉“贫穷”“落后”的标签,产业发展还是关键。

常言道,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各地有各地的风土人情,因此,发展产业也得因地制宜。

“古寺村地处高山,资源优势在生态,产业发展可围绕‘绿色生态’做文章。”张建说,因地制宜,结合实际,产业发展方能显现实效,稳定脱贫才有坚实支撑。

2012年,李如珍和丈夫任小二在山里发现了野生猕猴桃,并挖了3株苗子回来种。

“刚开始大家都不知道这是什么,只知道这种果子酸酸甜甜,很好吃,村里的人都称之为‘杨桃’。”任小二说,挖回来后发现这苗子容易种活,达到丰产后,三株苗子产了1000多公斤果子。后来从县农业农村委的农技专家那儿才得知,这是野生猕猴桃,还能卖钱。

“古寺村的猕猴桃是野生品种,在果型方面不占优势,但在品质上纯天然、清香味浓,口感好。市场价能卖到10~20元一斤。”张建说,这是大自然的馈赠,何不利用起来?

“这些野生猕猴桃苗子全部来自古寺村的深山里,可就地取材,采用粗放生态种植,不打农药,不需授粉,不需套袋,不使用化肥,是真正的绿色生态食品。”张建说,经过嫁接驯化,野生猕猴桃果子不但能保持野生品质,抗病毒和适应能力特别强,种植成本也低,很适合村民种植。

于是,在驻村工作队和村委干部的指导下,2014年,李如珍和丈夫开始大力种植野生猕猴桃。目前,两人共种植了15亩野生猕猴桃,去年结果1万多斤,收入了6万多元。

“比种庄稼划算多了!”李如珍说,除了种植收入,空闲时,她还可以在村里的产业基地务工,年收入可达10万余元,不比外面打工差。

品牌:“四朵金花”落深山 “游子”回故乡

与野生猕猴桃结下不解之缘的还有“游子”任开建。2012年任开建春节回家探亲,亲戚送了他几颗野生猕猴桃品尝。那是他第一次吃野生猕猴桃,口感和其他的猕猴桃截然不同,让他感到惊喜,野生猕猴桃的味道也一直萦绕在他的脑海,念念不忘。

任开建认为,绿色生态的野生猕猴桃大有市场,于是,在外闯荡多年的“游子”决定回家种植野生猕猴桃。

“当年手提麻袋,翻山越岭地走出了大山。如今回来,公路通到了家门口,曾经那‘一踩一脚泥,一步一个坎’的小山村完全变了样!”任开建说,家乡在不停地发展,为他回乡创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回乡后,到山上挖苗子、移栽树种、流转土地、去杂整地……在村里的帮助下,任开建的果园如期建成。接下来,搭架子、除草施肥、修枝剪叶……县农业农村委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派驻农技专家指导任开建栽植技术。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7年,任开建种植的第一批80亩野生猕猴桃结果,为他带来了20多万元的收益。

在村里的支持下,任开建还带领大家办起了古寺村野生猕猴桃种植专业合作社,有50多户农民加入合作社,发展野生猕猴桃250亩,其中25户是贫困户。去年,村里挂果的野生猕猴桃收入近100万元。任开建的果园还为当地百姓提供了务工岗位,目前已有将近30名员工在果园务工。同时,古寺村的野生猕猴桃还获得了“中国绿色水果认证书”“林木良种证”,并入驻了“天生云阳”品牌。

此外,除了种植野生猕猴桃,古寺村又引进了两家业主,建设了250亩李子园、110亩食用菌基地、200亩中药材种植基地,采取以短养长、长短结合、多管齐下的发展模式,兴产业、促发展,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走好乡村振兴之路。

野生猕猴桃、青脆李、食用菌、中药材四大产业成为古寺村的主要支柱产业,“四朵产业金花”落户深山,托起了古寺村脱贫致富新希望;建基地、供种苗、基地务工、利润分红、合作共赢……昔日背井离乡的“金凤凰”飞回山村,为家乡的发展出谋出力,多渠道促进百姓增收,增强当地百姓“造血功能”和自我发展能力。

如今,脱贫攻坚到了决战决胜时期,“要加倍努力走好脱贫攻坚的最后一公里。”张建说,古寺村有81%的森林覆盖面积,生态环境好,空气清新,下一步,古寺村将围绕尖峰寺打造康养中心,重点发展乡村旅游,促进农旅融合。

记者手记:户户通公路、家家有产业、村民腰包鼓起来、从等靠要到主动寻求脱贫致富路……记者的所见所感见证了古寺村的“华丽蜕变”。

旧貌变新颜,离不开的是驻村工作队和村委干部的“用心、用情、用力”,他们只争朝夕、主动作为,确保脱贫攻坚取得实效;他们敢于攻坚、精准发力,探索脱贫攻坚新思路。决战决胜时期,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产业发展是主攻方向,产业带贫是关键举措。古寺村就是充分抓住自身优势,发挥产业“造血”功能,增强持续发展的后劲,让百姓脱贫致富奔小康之路走得稳健、走得踏实。

全面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如今,已经逐渐摸索出脱贫之路的古寺村,在驻村工作队和村委干部的带领下,必能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记者 陈爱玲 徐锐)

 

Copyright © 2008-2016  云阳网 版权所有  主办:云阳县委宣传部  承办:云阳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