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叶镇后叶社区高山生态扶贫安置点建设现场,预计今年年底完工。(记者 刘兴敏 摄)
搬进新家好团圆
“春节要到了,儿子儿媳也快回来了,我得赶紧把房子打扫一下。”12月26日,黄石镇迎新村的杨志贵正在自己的新房中清理卫生。
“我以前家在高山上,走路、吃水都不方便。”杨志贵说,“今年镇里建设了高山生态扶贫搬迁居民安置点,我的新家不仅位置好,还宽敞了很多。”杨志贵的儿子儿媳常年在外打工,从房子交工以后,他就开始了加班加点的装修工作,希望能够和家人在新房里过春节。
在黄石镇迎新村的居民安置点,还有不少居民跟杨志贵一样紧张忙碌着。整齐靓丽的楼房、整洁干净的街道,让每个居民脸上写满笑意。
据了解,在搬迁过程中,我县本着因地制宜、因户施策的原则,采取转户进城、梯度转移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安置方式,像黄石镇迎新村这样的集中安置点,全县今年已经建设了67个,集中安置比例达到70%以上。
龙洞镇金道村的屈其银也通过高山生态扶贫搬迁政策住进了集中安置点。
“买这个房子本来要98000元,现在国家给每个人补助3000元,我们家里三个人就补助了9000元。”屈其银的新家交通便利,临近长江,镇里还解决了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他直言“比自己盖房划算”。
我县坚持困难群众优先、高寒农户优先、整体搬迁优先的三优先原则集中安置高山生态移民,截至目前,全县已搬迁安置7850人,占年初任务数的157%,其中搬迁贫困人口4003人,占搬迁人数的51%。
产业发展有奔头
让农户“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是我县开展高山生态扶贫搬迁工作的重要原则,因此我县坚持高山生态扶贫搬迁和产业发展、旅游开发、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相结合,让每户至少都有一项稳定可靠的增收门路。
屈其银所在的龙洞镇金道村居民点投资500多万元,去年6月开工建设,今年7月竣工,现在入住的有10多户,年底30多户居民将全部入住。
“我们在村里发展种植高粱、桃树等,比原来在山上种庄稼收入还高。”屈其银说。
人和街道民权村的张浩近日忙得不亦乐乎,自从搬了新家,他家种了龙眼、甘蔗、柑橘等。
张浩说:“我家一共有4亩地,种的龙眼树明年就进入丰收期了。”张浩算着,每亩能产龙眼近2吨,亩产值能达到6000元,比先前种庄稼翻了8倍。
据了解,我县还通过“雨露计划”、“阳光工程”等平台,组织开展安置地群众劳动技能培训,特色产业培育,引导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实现了高山生态扶贫搬迁居民产业有发展,增收有渠道。 (记者 智业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