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年来,他扎根山区,甘守清贫,把青春和热血给了山里娃;37年来,一茬又一茬的学生走出大山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再过3年,他将退休,可他依然心性不变,他说—— 要让山里娃插上飞翔的翅膀。
![]() |
“我属于大山,孩子们属于山外。我的使命就是让山里娃插上飞翔的翅膀。”走上工作岗位第一天,他就把这句话作为扎根山区教育的不变信念。
他叫陈振德,今年57岁,是土生土长大阳乡人。1976年,他成为乡里小学初中部的一名教师后,从此便走上了执着的教书生涯。
坚守高寒山区37年
一会儿勾画,一会儿圈点,一会儿又陷入沉思。12月14日,记者在大阳乡小学见到陈振德老师时,他正在寝室里批改学生的作文。
“平时课多,忙不过来,周末这两天时间相对充裕和自由,我一般用来改孩子们的作文。” 陈振德说,改作文是个慢工活儿,得仔细推敲,反复琢磨,一个周末也只能改20多篇作文。
一张蚊帐床,一张木桌子,外加一台旧电视。陈老师的卧室有些简陋,但满屋子的书和厚厚几摞作业本却十分醒目,让人感受到小屋里浓厚的书香气息和主人的敬业精神。
陈振德在大阳乡小学初中部初三(1)班担任班主任和语文、政治教学。这所九年制小学位于我县东部高寒山区,平均海拔1000多米,条件极其艰苦,调到该校的老师少则一年,多则三、五年就想方设法调走了,而陈老师围着家乡的三尺讲台一守是37年。
37年来,除了寒暑假,他每天起早贪黑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陈老师的家离校有10多公里,为把工作做好,他经常吃住在学校,周末也很少回家。
干一行就得爱一行
“要成为教学工作的内行,必须干一行爱一行”。陈老师这样说,也这样做。
“我最对不起就是已去世的大女儿。”记忆里,有一件伤心事让陈老师至今刻骨铭心。
那是1982年一个冬天,当陈老师上完课匆匆赶回家时,刚出生4天,还没看上父亲是啥模样的大女儿突发高烧,因拖延最佳治疗时间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
“当时,班上其他老师参加培训学习了,怎脱得开身?”陈老师说,如果他及时带孩子去医院抢救,孩子现在一定健健康康。
这些年,陈老师几乎年年担任初三年级的语文、政治教学和班主任工作。每当个人利益与教育工作发生冲突时,陈老师始终把后者看得比什么都重。
“不能因为家里农活耽误学生一辈子前程啊!”陈老师说,“每年春播大忙季节最让他头疼,一边是家中需要劳力,一边是学生复习要迎考。”
每次,陈老师都以个人利益服从工作之需,但也因此延误了农时,田里的庄稼未能按时栽种,收成逐年有减无增。
“老陈,你何苦去教书嘛!”好心的亲友拿农民和老师比,说教书还不如当打工的农民,劝他辞职。
“苦我一家,总比丢下几十个学生一辈子的前程损失要小些吧!”陈老师总是摇头。
让山里娃走出大山
有付出,必有收获。这些年,陈振德凭着踏实和无私奉献精神,取得了可喜成绩:他撰写的几十篇论文在各级刊物上发表并获奖;他所教的语文、政治等学科毕业成绩连续多年名列片区前列;很多学生在他的教育下,走出了大山,成为国家有用之材;他个人也多次被评为市、县优秀教师。
农村条件艰苦,是什么精神一直支撑着陈振德老师如此执着于绿叶事业?
“我来自农村,知道农村娃求学之艰辛。作为一名山区教师,我有义不容辞的责任要让他们走出大山,去实现人生理想。”陈振德老师说。(记者 李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