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遭遇尴尬,屡受委屈时,他依旧坚持。在劝导市民文明征途上,他是其中最执着的一分子。这座城市因为有他而更加美丽。
![]() |
![]() |
一面小黄旗、一只小哨笛、一个红袖章、外加一件浅绿背心,这是他的“身份证”——文明礼仪劝导员。红绿灯下,冒风雨,斗酷暑,他每天坚持6个小时文明礼仪劝导义工服务。
他叫蒲云菊,今年62岁,家住青龙嘴社区,是一名已退休的老人。
城市越来越文明了
“嘘……”随着一声清脆哨音,一面小黄旗瞬间定格在寒风中。11月30日清晨7点半,在爱家生活广场红绿灯路口,文明礼仪劝导员蒲云菊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红灯停,绿灯行。在这个路口,一个循环88秒:68秒时间里,只见车流有序前行,行人自觉等候;20秒时间里,只见市民穿梭在斑马线上,车流早已停止。
眼见为实。记者与市政工作人员小吴在此静静观察了一个小时。在这一小时里,尽管是上班高峰时间,但人、车一直有序流动。
“市民横穿马路、乱扔垃圾、随地吐痰、车子闯红灯等不文明现象比过去少多了。”小吴非常自豪,“这样好的文明秩序,蒲云菊老人功不可没!”
据了解,爱家生活广场红绿灯路口是登云梯与云江大道的一个交叉口,下面是菜市场,过斑马线的市民、车辆特别多。以前,这里不文明现象和交通安全事故时有发生。
一年来,蒲云菊和一位姓陈的老伯一直坚守在自己岗位,引导这里市民文明、安全出行,遇到老弱病残,还会主动搀扶过马路。因此,这里没再发生过一起交通安全事故。
小小路口是文明云阳一个缩影。文明礼仪劝导员是云阳一道靓丽风景线。蒲云菊是这道风景线上一片枝叶。
受到委屈依旧坚持
“别慌,老大爷,有我扶您过斑马线!”时间不知不觉到了中午12点半,在蒲云菊值班的最后一个88秒时间里,没想到,意外还是发生了。
原来,一位从农村来城里办事的老大爷从登云梯下来,急匆匆踏上斑马线。
这时,红灯亮了,蒲云菊迅即喊话禁止通行,但老人不管三七二十一,还是径直朝前走。
说时迟,那时快,蒲云菊一边挥动小黄旗,指挥车流缓慢前行,一边迅即来到老人身边,搀扶老人小心翼翼过斑马线。
“老人家,过斑马线一定要记住红灯停,绿灯行,要对自己生命负责啊!” 走过斑马线,蒲云菊耐心劝导老人。
“走路还要受管制啊?多管闲事!我有急事要赶路呢!”没想到,老人并不领情,反倒埋怨路口车太多,耽误了他办事,并转身欲走。
“以前,您在农村挑两百斤谷子在田坎上走也不会摔跤;现在,这么宽的马路上差点送了命。知道是什么原因吗?不懂交通规则,着急了啊!” 蒲云菊拉住老人语重心长地说。
蒲云菊说,一年前,他刚开始当文明礼仪劝导员时,遇到过不少像今天这样不讲道理的不文明人,但现在,这样的人很少了。
做了好事不讨好。蒲云菊怎么想?
“只要市民平安,我甘愿受点委屈。” 蒲云菊说。
愿做一抹夕阳发挥余热
从早上到中午,记者估算了一下,蒲云菊6个小时义工服务时间里,有245个88秒。也就是说,整个上午,他挥动小黄旗和吹哨声的动作要重复245次。一年照365天算,他要机械重复约89000余次。这其中,他的服务还不包括要重复多少次“请不要横穿马路”、“大家小心点”、“我扶你过马路”等这些大家耳熟能详的温馨话语以及长时间的站立。
由此看来,红绿灯下,文明礼仪劝导是件苦差事。当然,要做到长期坚持就更难。
蒲云菊坚持了,并且以苦为乐,一干就是一年多。他到底图个啥?
“作为一位老年人,我愿做一抹夕阳,温暖这座美丽城市。” 被评为2012年重庆市优秀志愿者的蒲云菊说,“只要我们用实际行动去感染身边还没有行动起来的市民,去规劝、制止那些不和谐、不文明甚至不道德行为的市民,进而让更多人去复制文明行为,让更多人去传播文明礼仪精神,就一定能创造出一个和谐、美好的‘中国文明礼仪之乡’。”(记者 李充)